閃耀科研星河的“濱海之光”
—— 記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鄭理
本報記者 李雨朦
在當下科技創(chuàng)新的澎湃浪潮中,總有一批滿懷壯志的青年才俊,憑借著非凡的智慧、堅定的信念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時代的宏大舞臺上綻放出耀眼光芒。鄭理,這位來自我縣的杰出青年,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2025年4月30日,他榮獲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一至高榮譽宛如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了他在科研道路上奮勇前行的輝煌軌跡。
1991年11月,鄭理出生于濱海縣。他的成長故事,早在高中時代于濱海中學求學時便已悄然拉開帷幕。談及初次與鄭理相識,他的高三班主任方仕友老師仍記憶猶新,仿佛一切就發(fā)生在昨天。那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教室里滿是新同學的歡聲笑語,熱鬧非凡,而鄭理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全神貫注地整理著書本,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齡的沉穩(wěn)以及對知識的強烈渴望。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老師的腦海中,讓人不禁對這個少年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學業(yè)的漫漫征途中,鄭理展現(xiàn)出了令人驚嘆的學習方法和高度自律的精神品質。方仕友告訴記者,鄭理為每一門功課都精心打造了專屬的“錯題收集文件夾”,而這絕非普通意義上的錯題本,他會細致入微地將錯題歸類,并且在每道錯題旁邊詳細標注錯誤原因、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正確的解題思路。這種細致嚴謹?shù)膶W習習慣,使他能夠迅速精準地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并及時加以彌補,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穩(wěn)穩(wěn)地夯實知識根基。同時,鄭理對“答題準確率”極為重視。在日常作業(yè)和考試中,他會有意識地嚴格訓練自己,對于會做的題目,力求在第一遍答題時就做到百分之百準確,從而為那些棘手的難題爭取到充足的思考時間。
鄭理的高中班長魏莎也向記者分享了一段難忘的回憶。2006年夏天,他們一同在南師大參加化學競賽。當時,緊張的競賽氛圍如同烏云一般籠罩著每一個人,讓人倍感壓抑。而鄭理的舉動卻如同一股清泉,瞬間滋潤了大家的心田。晚上,他特意為同學們送來西瓜解暑,那清甜的西瓜不僅驅散了夏日的燥熱,更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他的貼心與溫暖。魏莎感慨道,與高中時期相比,如今的鄭理變得更加沉穩(wěn)、通透,但始終不變的是他的智慧、內(nèi)斂和溫潤。他們堅信,鄭理必定能夠在基礎研究突破和卡脖子技術攻關方面闖出一條全新的道路,也能在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和產(chǎn)業(yè)化的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憑借高中階段打下的堅實基礎,鄭理順利考入南京大學。在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理科強化班,他迅速沉浸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之中,如同海綿吸水一般盡情汲取知識養(yǎng)分,為后續(xù)的科研之路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后,鄭理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博連讀,并于2015-2016年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聯(lián)合培養(yǎng)。這段寶貴的經(jīng)歷讓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科研理念和先進技術,進一步拓寬了國際視野,為他未來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感。2016年10月,鄭理正式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工作,從事集成電路領域研究,開啟了他在科研領域的逐夢之旅。
懷揣著初心,他不斷努力,對鄭理來說,白天做實驗、晚上讀文獻是常態(tài),有時甚至連續(xù)24小時進行實驗測試??墒峭ㄍ鶋粝氲牡缆吠皇且环L順的,科研工作是不斷挑戰(zhàn)極限的過程。在一次關鍵實驗中,面對光信號傳輸中微米級的致命誤差,整個實驗陷入僵局,團隊成員壓力巨大,士氣低落。鄭理沒有絲毫退縮,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和敏銳的洞察力,果斷決策,親自拆解重達數(shù)百千克的精密設備。在繁雜的零部件中,他仔細排查每一個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細節(jié)。經(jīng)過連續(xù)十幾個小時的艱苦努力,終于鎖定問題根源,成功解決誤差問題,使實驗得以順利進行。攻關“大尺寸高性能SOI基GaN晶圓研究及單芯片集成半橋開關驗證”項目時,整個研發(fā)周期只有兩年,時間緊、任務重。鄭理坦言:“第一批試驗片得出來的樣品根本沒法用,當時非常焦灼。”怎么辦?沒有退路,只有迎難而上。最終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從材料研發(fā)到器件研制、再到集成驗證的全鏈條技術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理在科研上的杰出表現(xiàn)得到了廣泛認可,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上海市東方英才、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等多項人才計劃。同時,獲評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振興杯” 全國青年職業(yè)技能大賽(研發(fā)創(chuàng)新類)金獎等眾多榮譽。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科研能力的高度肯定,更是對他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所做出貢獻的崇高贊譽,激勵著更多青年投身科研事業(yè)。此外,他還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SCI收錄的論文41篇,獲得發(fā)明專利23項。
如今,鄭理依然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繼續(xù)探索硅基半導體與器件集成領域的未知。他的手機相冊里,常年保存著一張出版于1978年的某期《科學畫報》封面照片,封面上是他的學術“偶像”——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元森。鄭理說,在徐老科研起步的那個年代,科研條件十分艱苦,他們把針刺在普通計算紙上,用墨水描成黑白圖形,再用普通制版照相機將它慢慢縮小。老一輩科學家們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依然為我國的科技事業(yè)拼搏奮斗,這種精神深深激勵著鄭理。他表示:“我們將秉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加快基礎研究原創(chuàng)突破,提高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力,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在鄭理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的擔當與使命,他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五四精神,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斷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ū緱l新聞版權歸濱海日報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